——兰州外语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残疾学生苏小妹励志成才的事迹
撰稿 芝兰
早晨8点,苏小妹和往常一样,准时走进兰州外语职业学院2号教学楼应用外语系教室,开始了他一天的学习,这是她来到这所学校的第二个年头。班主任刘娟和往常一样,形影不离地跟在她的身边,直到把她抱起来安坐在第一排的座位上才开始上课。
说起苏小妹,同学们都知道她,大都亲切地称呼她——小妹。
她,0.9米的个头,患有先天性侏儒症,四肢先天性发育不全。手指不及未成年人一个指节的长度,双腿畸形,但身体上半部到头部与正常人没什么不同。虽然天生残疾,但小妹生活自理,思维敏捷,心态乐观,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。
1987年12月,小妹出生在甘肃礼县盐官镇王城村一个普通的回族农民家庭。作为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,父母寄托了很多的希望。但当第一声啼哭打破这个家庭的宁静,父母的烦恼也随之而来。看着这个辩认不清“手脚”的孩子,父母一度陷入了迷茫。村里的传言也随之而来,有人干脆直言不讳地告诉小妹的父母干脆抛弃算了,免得成为累赘。
也许是天生残疾所特有的心性,小妹的求生欲望非常强烈。一双大眼睛总是眨巴着,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的目光,除身体发育不全看不出任何与正常孩子的区别,这为小妹的家人平添了几分希望和安慰。
在小妹的记忆中,她没有像一个正常孩子那样行动自如的快乐,但却有着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。由于四肢发育畸形,生活无法自理,父母出门时总是将小妹架在肩上,春去冬来,王城村的田野上,只要有小妹的父母劳作的身影,就有小妹在他们身边。有时候,由奶奶带着她到村外走走,但总会避开一些人好奇的目光。
小妹自幼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孩子。一个正常的孩子一岁时就能行走了。然而,小妹三岁时还由奶奶抱着。像小妹这样身体残疾的孩子来说,走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。六岁时,奶奶为赶在下雨前收拾院子里晾晒的粮食,一边抱着着小妹一边干活,不慎滑倒在地。奶奶为保护可怜的小妹,自己被摔伤,在家里整整躺了两个月。正是在这个时候,小妹一边爬着给奶奶倒水,一边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家务,并开始默默地练习走路、洗衣服、自己穿衣服。在小妹的心中,只有自己能自理自立,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。
小妹正是在村里人的各种流言非议中度过了他的童年。
转眼间,小妹九岁了。看着与自己同龄的孩子一个个走进了学校,看着他们胸前的红领巾,听着他们的歌声,小妹要上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。
小妹自幼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。看着父母为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含辛茹苦的付出,看着弟弟也到上学的年龄,小妹从内心觉得,自己身体残疾,已经给家里增添了不少负担,要上学的想法几次都没勇气告诉父母。
其实七岁时,小妹就已经萌发的上学的念头,奶奶也悄悄打听了一下,怕学校不收她这样的残疾孩子就放弃了。
直到有一天,在邻居的电视里看到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自食其力,小妹才鼓足勇气告诉父母自己要上学的想法。
在小妹上学的事情上,父母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,周围的人也议论纷纷,同时也感动了王城小学的老师们。就这样,小妹开始了她艰辛的求学之路。
然而,上学的路远远没有小妹想象的那样顺畅。由于手臂畸形,连铅笔都握不住,像正常孩子一样按时完成作业对小妹都是一种奢望。从此,小妹家那件昏暗的老房子里,灯总是亮到临晨一点或更晚,除努力完成家庭作业,更多的时间用于双臂夹笔练习写字。夏天,小妹就在自家的院子里,吃力地蹲在地上,双臂夹着棍子联系写字——这样的情景一直延续到高考。
由于走路太慢经常迟到,上小学基本是奶奶背着走过来的。小妹也会常常偷偷一大早出门,独自走向学校,她的背影,至今深深地留在这个偏僻小山村人们的心中。
小妹十四岁那年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礼县二中。小妹的家人及全村的人无不为之乐道。中学离家较远,加之条件简陋,校内没有住宿条件,就租住的学校附近。奶奶也搬来住在一起照顾小妹。这时候的小妹,已经能生活自理,不需要太多照顾就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。
2008年,小妹参加高考的消息传遍了四邻八村。小妹更是倍加努力,期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。老师们也格外关心小妹,希望她考中自己理想的学校。高考后的近一个月,小妹一直焦急地等待着消息。然而,小妹没能等到录取通知书,看到的是300分的高考成绩。
小妹孱弱的身体,几乎被压垮了……
此后,在小妹的执意要求下,母亲陪着她先后辗转天水、兰州等地,联系读电大和技校等事宜,终因身体残疾等多种原因,未能如愿。
小妹经过再三思考,还是把希望寄托在复读上。经过老师的诊断,主要问题还是因身体缺陷,写字速度太慢,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题目。在此后一年的补习中,离学校不远的出租屋里,经常通宵亮着灯,小妹在刻苦提高做题写字的速度,直到2009年高考前夕。
然而,命运似乎在捉弄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,看着320分的高考成绩,小妹再次失声痛哭。这时,村里有人给小妹的父母说,小妹天生残疾,能认几个字就不错了,不要再复读了。还有人说,那些身体健康的孩子都考不上大学,小妹这样的孩子不可能。
小妹暗暗发誓:自己身体残疾,但不能没有志向。她顶着非议,再次走进学校,开始了第二次复读。
2010年的高考结果公布后,小妹以350多分的成绩,被兰州外语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录取。这个消息如同小妹刚出生时人们的流言蜚语,一时间传遍了王城村。小妹笑了,小妹的家人笑了,王城村的村民们也笑了。当时小妹考上了大学成了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。小妹心理清楚,自己虽然考中的不是重点大学,但自己已经尽力了。在他的身后,付出了一个健康孩子几倍的努力和艰辛,350多分的高考成绩,小妹为此付出了700多分的努力。十多年的风里来雨里去,十多年坎坷的求学之路,十多年的秉烛夜读,化作屡屡甘泉,滋润着小妹坚忍不拔的心灵——小妹的付出,得到了应有的回报。
2010年9月初,父亲带着小妹走进了兰州外语职业学院,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,没有流露丝毫的好奇和更多的探究,而是投以赞许、敬佩的目光。老师和同学们都明白,这个娇小的身影背后,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。
大学生活对小妹来说是全新的。在接下来的军训中,小妹无法向正常人那样昂首阔步,更不能走进军训典礼的分列式。但小妹总是坚守的训练场边,承担一些给同学们送水等力所能及的事情。生活中的小妹坚强而自信,洗衣服等自己能料理的事情从来不麻烦别人。
小妹选择的专业是英语教育。选择这个专业,小妹经过了深思熟虑。他说,自己行动不便,能学好英语,将来为山区的孩子们教英语,为家乡喜欢学英语的孩子提供一点帮助,就心满意足了。为了学好英语,小妹从来没有旷过一节课,没落下一个自习,还偷偷跑到操场联系发音,在礼县十多年勤学苦学的身影,再一次出现在外语学院的校园里。
今天的小妹,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,学习成绩优异,还积极参加本系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,还不时为大家唱歌,已经融入到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。
外语学院的同学们大都知道,小妹喜欢唱歌,而且歌唱得很好,特别是英文歌曲。小妹以乐观、自信的口吻告诉我们:她——有一个梦想,能走上星光大道的舞台,去唱一首歌,唱一首属于自己的歌,大学毕业后挣了钱,回乡办一个幼儿园,去关心更多的孩子们。
我们衷心地祝愿小妹能圆了她的梦,把这份坚定和自信传达给更多的残疾人,传达给青年大学生们,激励他们不抛弃,不放弃……
课堂上的小妹 非常认真 (摄影 方晓丽)
小妹认真听讲 (摄影 方晓丽)
小妹已经融入这个集体 (摄影 芝兰)